1、雷鋒
原名雷正興,出生于湖南長沙。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、共產主義戰士。
1954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,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,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61年5月,雷鋒作為全團候選人,被選為遼寧省撫順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。
1962年2月19日,雷鋒以特邀代表身份,出席沈陽軍區首屆共產主義青年團代表會議,并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在大會上發言。1962年8月15日,雷鋒因公殉職,年僅22歲。
雷鋒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鋒精神,雷鋒精神是指以雷鋒的無私奉獻精神為基本內涵,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革命精神。它影響了后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。
2017年5月,軍方權威媒體的報道顯示,新組建的陸軍第79集團軍隸屬于北部戰區陸軍,同時雷鋒生前所在部隊也已隸屬于陸軍第79集團軍。
2、毛岸英
1922年出生于湖南長沙市,是毛澤東與楊開慧的長子。出生后,他隨父母到過上海、廣州、武漢,1927年大革命失敗時,隨母親及兩個弟弟回長沙縣東鄉板倉隱蔽。
1930年,楊開慧被湖南軍閥何鍵逮捕時,8歲的毛岸英也被一同抓進監獄,隨后,他被保釋出獄,翌年被外祖母、舅媽帶到上海交給毛澤民。
1936年,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蘇聯學習。在國際兒童院,毛岸英學習認真,不久便擔任了少先隊大隊長,1939年加入了共青團并擔任支部書記。
1941年,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后,盡管中蘇兩黨有過不讓中國孩子服兵役的約定,毛岸英仍堅決要求參戰。不久,他找到蘇軍總政治部副主任,被批準去軍校學習。
1943年畢業時,他獲中尉軍銜,并加入聯共(布),后來回國轉為中共黨員。
1950年春,毛岸英跟隨李克農訪蘇并當過翻譯,此后又要求到基層。1950年夏,他任北京機器總廠黨總支副書記,并決心“在這個工廠連續不斷地做十年工作”。
1950年10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,到志愿軍司令部任俄語翻譯兼機要秘書。1950年11月25日在美軍空襲中犧牲。
2009年9月14日,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。
3、王進喜
出生于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(祖籍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羌白鎮焦家村),中國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油田石油工人。
王進喜出生于一個貧苦家庭,隨后成為一名石油工人,因用自己身體制伏井噴而家喻戶曉,人稱“鐵人”。
1960年,他率領1205鉆井隊艱苦創業,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,并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鉆井紀錄,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,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,成為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。他留下的“鐵人精神”、“大慶精神”,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寶貴財富。
1970年11月15日23時42分,王進喜因胃癌醫治無效不幸病逝,終年47歲。
4、鄧稼先
九三學社社員,中國科學院院士,著名核物理學家,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,為中國核武器、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1924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。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,在讀書求學期間,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。1937年北平淪陷后,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。
后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,他隨大姐去往昆明,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。1948年至1950年,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,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,畢業當年,他就毅然回國。
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、領導者,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制造的第一線,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,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,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。
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,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,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,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。
1999年被追授“兩彈一星功勛獎章”。由于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,被稱為“兩彈元勛”。
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,受到核輻射,身患直腸癌,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,終年62歲。
5、華羅庚
出生于江蘇常州金壇區,祖籍江蘇丹陽。數學家,中國科學院院士,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,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,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。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。
他是中國解析數論、矩陣幾何學、典型群、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,并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。
華羅庚也是中國解析數論、矩陣幾何學、典型群、自守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。
華羅庚在多復變函數論,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領先西方數學界10多年,是國際上有名的“典型群中國學派”。
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“華氏定理”、“華氏不等式”、“華—王方法”等。
6、錢學森
漢族,吳越王錢镠第33世孫,生于上海,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。世界著名科學家,空氣動力學家,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,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;
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,被譽為“中國航天之父”“中國導彈之父”“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”和“火箭之王”,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,中國導彈、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。
1934年,畢業于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,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。1955年,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回到中國。
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先后擔任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主任,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、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、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;他還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、二屆理事長。
1995年,經中宣部批準及錢學森本人同意,母校西安交通大學將圖書館命名為錢學森圖書館,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了館名。
2009年10月31日北京時間上午8時6分,錢學森在北京逝世,享年98歲。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-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